赣南狮文化概述:在江西赣南地区,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名录中与之有关的有 4 类,分别是信丰古陂蓆狮、信丰古陂犁狮、崇义阳明武狮、定南瑞狮,前两者更被收录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于在崇义、信丰、定南的实践与相关文献的查找,奇涵班基于“崇德、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设计了四个 IP 形象,分别是:崇德武狮、尚学瑞狮、求实犁狮、创新蓆狮。
(1)崇德武狮 IP 形象
崇义“阳明武狮”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盛行于崇义县,至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崇义“阳明武狮”是由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王阳明先生在南赣平乱时,选拣民兵、兴建团练、练拳习武的过程中演变而来的,集习武、健身、娱乐于一体。“阳明武狮”又称猫狮、单狮和高台狮,由武狮队、乐队和拳手组合而成。狮为狮形面具,狮头绘有五色,面目或威武或挣狞,由武狮者双手持执,表演时或腾跃扑食或嬉戏打闹,雄壮威武、憨态可掬。含有吉祥旺财、自强不息的寓意表达着威武强盛、吉祥喜庆和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2)尚学瑞狮 IP 形象
瑞狮,是流传于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的一种传统舞蹈,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定南瑞狮是江西民间传统舞蹈之一,堪称赣南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是赣南人民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颇具特色的地域历史文化现象” [2]。瑞狮俗称“彩狮”,是定南民间狮舞之一,流传于江西省定南县各乡镇农村,是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经典的文化表演艺术形式,距今近有千年历史,据说由“武狮”发展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明代初年,定南盛行“武狮”,也称“青草狮、猫公狮”。据定南民俗,瑞狮登门为“瑞气盈门”,能消除邪恶。

(3)求实犁狮 IP 形象
犁狮出现在清光绪年间,‘蓆狮舞’是信丰古陂别具特色、历史悠久的娱乐形式, 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龙、狮’民俗文化中, 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是历史更迭变化的充分见证, 是先人智慧和美好愿望的结晶。”黎姓后人受蓆狮启发,以犁田的劳动场景为灵感来源,也创作出了代表自家姓的狮灯。其造型是模仿牛的形象,道具也是以牛和犁为主,整个舞蹈动作都是以表现犁田时的快乐场景为主,犁狮是客家民间信仰民俗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是历史更迭变化的充分见证,是先人智慧和美好愿望的结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蓆狮起源于明末清初,因此狮的狮身是用两条草席连接而成,也因古陂客家姓氏中的“谢”方言与“蓆”谐音,故以此名。黎姓和谢姓同为古陂大姓,两姓在历史上明争暗斗,互不服气。蓆狮和犁狮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谢氏祠堂在古陂建成时,谢姓人为举办庆典,发明了一种模仿牛犁田的狮舞,欢乐表现农耕场景。创新蓆狮 IP 形象的头套是以蓆狮特有的香火设计而成,身着蓝色古袍,仿佛穿越时空,与古老的文明相互呼应,使其呈现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作揖的动作其作揖的动作,不仅是对传统礼仪的致敬,更是对蓆狮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