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下午,赣南师范大学科研处、美术与设计学院主办的专题讲座《赣州非遗活态传承及文创自主创新—走进非遗及赣州代表性非遗项目》在达美楼二楼会议室成功举办。活动特邀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二级巡视员万一君担任主讲嘉宾,赣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张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讲座由赣南师大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罗春辉博士主持。讲座吸引了校内外师生、非遗传承人、文创从业者、文化企业家及文化爱好者近百人参与,现场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以“理论阐释+案例剖析+互动对话”的形式,系统梳理赣州非遗保护现状,探讨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可行路径,为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建言献策,现场气氛热烈,反响积极。

深入解读非遗内涵 展现赣州文化魅力
讲座伊始,万一君以生动的事例引入主题,系统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及其保护意义。她指出,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活态传承的核心在于“见人见物见生活”,既要保留传统技艺的本真性,又要赋予其时代生命力。
聚焦赣州本土,万一君重点介绍了客家古文、兴国山歌、说唱艺术、赣南采茶戏等代表性非遗项目,并结合图文、影音资料,展现了赣州非遗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作为客家文化发源地与红色革命摇篮,赣州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万一君通过数据图表展示:赣州现有国家级、省、市各级非遗项目200余项,涵盖传统戏剧、民俗、传统技艺等十大类别,形成“客家文化为底色、红色文化为特色、生态文化为亮色”的多元格局。她强调,赣州作为客家文化摇篮和红色故土,非遗资源丰富,“每一项非遗都是赣州的文化密码。”万一君坦言,当前部分项目面临传承人老龄化、传播渠道单一等挑战,需通过“创造性转化”激活其当代价值。

文旅融合赋能非遗 探索创新发展策略
在探讨非遗与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时,万一君以赣州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
龙南客家围屋等成功案例为例,分析如何提升非遗的大众参与度如何让非遗“出彩”又“出圈”。她提出,非遗文创开发需兼顾文化深度与市场导向,建议高校联合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新火花。
赣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张伟从政策与管理实践层面补充指出,赣州近年来通过设立非遗工坊、举办非遗购物节等活动,有效促进了非遗产业化。他呼吁青年学子积极投身非遗保护,用创新思维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

高校助力非遗传承 共话可持续发展
讲座尾声,现场观众围绕“非遗衍生的文创产品价格昂贵是否合理?”“如何挖掘起非遗内在的元素?”等相关热点话题与嘉宾展开互动。万一君以“非遗的未来在青年”寄语在场师生:“希望每位参与者都能成为非遗的‘传承者'与‘翻译者’,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共鸣共生。”美术与设计学院罗春辉副院长表示,学院将鼓励师生积极投身非遗保护与文创实践,持续发挥专业优势,在学习与设计中融入非遗文化,为地方文化发展贡献智慧。当非遗遇见创新,当传统对话未来,赣州正以文旅融合为笔,书写非遗活态传承的新篇章。
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公众对非遗的认知,更为赣州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提供了新思路。参会者纷纷表示,将以此为契机,共同守护文化根脉,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